- 童海军;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浙江省积极探索体育课堂教学转型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教学范式,其中课时设计已实现了1.0版到3.0版的优化与升级。笔者在观摩省内不同级别的课堂教学研讨中发现,一线教师对3.0版的课时设计中四个关键要素(学习目标、关键问题、学练标准和问题设计)的表述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因此,本文将对这四个关键要素之间的关联与表述进行梳理,使课时设计更易于操作实施,课堂教学成效更显著。
2025年08期 v.45;No.329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陈威;魏敬;史红亮;
北京教育学院启动了2024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场景式育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项目。笔者全程参与了水平三篮球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篮球单元由传接与切入能力、传球和切入接球投篮能力、运球与传球切入投篮能力等7个维度组成。本节课是传切配合大单元的第9次课,学生将在传切配合的基础上提高运球控球能力,在点、线、面、体构建的实战情境中练习、巩固、运用传切配合。
2025年08期 v.45;No.329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洪健平;何雯洁;
体育教师以问题链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已成为浙江省体育与健康课程“四化”课堂转型的关键。本文从“问题捕捉精准化、问题指向关联性、问题思考高阶化、问题解决可视化”四条路径,探讨如何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问题链教学,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让体育核心素养落地。
2025年08期 v.45;No.329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史清钊;刘楚晨;铉鹏亮;
为探究十周踝关节力量训练对小学生网球击球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北京市某小学30名五年级男生为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5人)和对照组(15人)。实验组在每节课热身阶段增加15分钟踝关节力量训练,对照组则进行常规练习,干预前后分别测试两组学生的“米”字跑移动速度、击球深度及精准度,采用SPSS19.0进行配对样本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米”字跑用时显著缩短1.63秒,正手击球精准度提升2.9分,反手精准度提高2.5分,正手击球深度增加3.5分,反手击球深度增加2.3分;对照组仅正手精准度有改善。由此可见,踝关节力量训练能显著提升小学生的网球击球效果,为青少年网球专项训练提供了实践依据。
2025年08期 v.45;No.329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兴;孙小妮;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深入推进,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提升健康教育水平的关键路径。本研究聚焦中小学健康教育需求,构建了中小学体育教育“双螺旋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学科融合与社会资源协同,重构“三横三纵”课程矩阵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维联动体系,为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推进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落地与实施。
2025年08期 v.45;No.329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姜全生;
为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全面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本研究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引,聚焦核心素养与体育改革目标,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探讨校园体育创新发展路径。在全生乐动主张指导下,构建以吉尼斯挑战赛为载体的校园体育活动模式,旨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提升综合素质与协作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契合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需求,对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和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8期 v.45;No.329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大伟;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反思课堂学练过程中学生思维表达和探索的不足,论述体育课中问题进阶设计的必要性,并从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角度提出了问题进阶设计策略,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效率。
2025年08期 v.45;No.329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高春明;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注重构建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现阶段探索体育综合素养测评的可行路径和方法是学校从顶层课程设计走向学生素养发展最困难的一公里,以阳光航娃结构化测评体系为蓝本,从表现性评价、增量表评价、主题菜单评价、比赛评价出发,在目标定位、测评方法、内容标准、指标赋分四个阶段,对运动技能、体能增值、健康行为、特长展示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提供平台,为教师提供以测促发展的反馈指导。
2025年08期 v.45;No.329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峰;
体育事业是新时代党与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事关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是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其不仅关系到体育事业的持续化发展,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大工程。在体育事业中,篮球是“三大球”项目之一,加强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无疑能够推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本文基于体教融合视角,以上海市浦东外事服务学校为例,就如何推进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展开探讨。
2025年08期 v.45;No.329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汪翔;陈映华;高沛;
本文以“乐、动、会”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为背景,聚焦“乐”的实践探索,以足球大单元教学为例,探讨如何从“乐”出发,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幸福感。文章提出以“趣”为引,通过挖掘教材兴趣点、践行大单元设计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乐趣;以“动”为魂,通过差异化分层教学和课内外延伸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活力与成就感;以“会”为桥,通过“五会”目标(会说、会做、会学、会用、会做人)的实现,让学生在技能掌握与人格成长中享受成果之乐。
2025年08期 v.45;No.329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东升;叶志强;汪传平;张纪胜;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本文针对初中篮球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面临的认知偏差、内容断裂、实践搁置及实施阻碍等问题,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知识耦合、问题驱动、能力迁移构成的四维支撑体系,通过目标精准化、内容逻辑化、情境生活化、协同制度化、评价多元化五条路径,构建“体育-学科”双向赋能机制。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有效促进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协同发展,为体育跨学科教学提供可操作路径。
2025年08期 v.45;No.329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顾海艳;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系,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而项目化学习则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项目化学习的现状、项目化学习的价值与意义、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三方面,以“迷你欧洲杯”作为案例,积极探索体育课中通过项目化学习来有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2025年08期 v.45;No.329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